国际主义战士李湘
朝鲜平壤市中心“友谊塔”下的石涵中珍藏着10本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录,第一本第一页上的第一名,就是被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中最高级别的指挥员——第六十七军军长李湘。
李湘1915年4月出生在泮中乡(今龙源口镇)泮中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病逝,15岁便只身跑到吉安参加红军。
1934年10月,李湘任连指导员,随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两次遇敌作战而身负重伤,部队首长也曾两次决定把身体虚弱的李湘留下。可李湘硬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比坚强的信念,没骑牲口,没坐担架,历尽千辛万苦,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李湘所在部队改编为一一五师,挺进到山西东北部抗日前线。由于李湘在历次战斗中英勇作战和指挥才能的迅速提高,由营长晋升为副团长。到1942年1月,李湘被任命为晋察军区三分区司令员。
抗战胜利后,晋察冀部队编制为两个野战军。三分区和二分区合编为第二野战军冀晋纵队第一旅,李湘任旅长。1947年1月,李湘率部参加保南战役,先在寨西店附近全歼援敌,随后陪同纵队首长观察地形,研究攻城计划。总攻开始,李湘亲率主力冲人定县县城内,经过激烈巷战,共歼敌9600余人,定县宣告解放。
定县解放后,唐县县委书记和县大队长做媒,委派警卫员负责把当时在唐县县委工作的安淑静送到定县,和李湘结了婚。没有洞房花烛,更没有蜜月旅行,婚后第三天他们就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一场场战斗,一次次胜利,李湘从指挥一个旅又进步到指挥一个师。身上负伤18处,足迹遍及祖国的半壁江山。李湘率这支野战劲旅,驰骋于华北大地,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1年春节前夕,李湘参加了二十兵团在天津召开的军以上干部会议,接受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任务。由于忙于各项准备及必须保密的需要,直至3月20日,出征前两小时,李湘才到医院把赴朝的消息告诉夫人安淑静。他抱着刚出生两天的女儿,嘱咐妻子一定要保重身体,带好孩子。在医院仅呆了15分钟便匆匆离去。
李湘率六十七军入朝,在金城以南地区接受了沿三八线27千米的正面防御任务。9月21日,敌人以步兵、飞机、大炮、坦克同时向六十七军阵地进攻,全体指战员英勇反击,歼敌1000余人,使六十七军打出了入朝第一个漂亮仗。10月13日,美军又联合李承晚部队以四个师的兵力在25千米宽的正面,向李湘军所在防地气势汹汹地发起猛烈的“秋季攻势”。在李湘军长的直接指挥下,六十七军艰难拼搏,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三天歼敌17000人的最高记录,为我军在朝鲜战场上写下了辉煌的战斗篇章。
1952年春,侵朝美军公然违背人道主义,实施大规模灭绝人性的细菌战。李湘军长却因连续作战的疲劳终于病倒了。然而这个铁打的硬汉没有顾及自己的身体,依然以顽强拼搏的精神着手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和组织指战员防疫。病情日甚一日,由细菌感染迅速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这位党和人民的好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年轻的优秀将领,倒在了朝鲜战场上。
噩耗传出,全军将士万分悲痛。聂荣臻、薄一波、刘澜涛、张致祥亲笔题写了挽词。杨成武、王平、旷伏兆、萧思明、张南生、成少甫等为李湘逝世撰写了悼文。1987年10月,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文化参赞白锐先生送给正在朝鲜访问的李湘夫人安淑静一幅中堂书法,内容是一首《江城子》词:“丰碑直矗千里外。捧函盖,英名在。抗美援朝,壮志何豪迈。任凭狂风与暴雨,血谊存,永传代。”
(来源:永新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