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为中共永新县委党校唯一官方网站!中共永新县委党校对外红色培训联系电话: 0796-7193499、手机号码19807960026

当前位置:主页 > 红色井冈 >

从井冈山下走出来的四位党的高级干部

      井冈山下的永新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长征逾万参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成千上万的永新优秀儿女,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他们中有的血洒沙场,为革命英勇捐躯;有的南征北战,从普通的贫苦农家子弟一步步成为战功赫赫的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与我党的高级干部。  王恩茂、谭启龙、李立、刘俊秀就是其中杰出的四位。

    边疆重臣王恩茂

    王恩茂(1913—2001),禾川镇北门村人,小名春伏。1913年5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家贫无钱上学,靠免费先后进入永新县模范国民小学、私立禾川中学就读。

    1926年,永新籍共产党员欧阳洛受党组织派遣,从南昌回到永新领导革命活动,他常到禾川中学发表演说,传播革命火种。王恩茂经常听欧阳洛讲演,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迪。当时,学校里经常有《向导》《新青年》等革命刊物传阅,王恩茂看了以后革命思想开始萌芽,他还积极参加校园里的各种革命活动。

    1928年5月上旬,红军第一次攻占永新县城后,王恩茂参加了革命。1930年初,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下半年调永新县苏维埃政府工作,担任文化部长。1931年任永新县委技术书记,不久,调任县委秘书长。1933年初,调任湘赣省委宣传部干事,年底任湘赣省委秘书兼任省委书记任弼时的秘书。他参加了湘赣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7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王恩茂与其他同志组成随军工作团,协调军队与地方工作。红六军团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于重0月24日抵达贵州印江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由于王恩茂工作出色,不久担任湘鄂川黔省委秘书长一职。1936年10月,长征胜利后,王恩茂先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政治学院、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其间,他严以律己,努力学习,都以优异成绩毕业。

    1937年8月,王恩茂被任命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成为王震的得力助手。后三五九旅转战于山西的雁门关、吕梁等地,与日本侵略军进行顽强艰苦的斗争,打了许多胜仗。1939年底至1940年间,胡宗南指挥国民党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王恩茂所在三五九旅从绥德回援陕甘宁,担负起保卫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重任o

    1941年3月至1944年9月,三五九旅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王恩茂和他的战友们一边生产一边战斗,创造了著名的南泥湾精神o

    1944.年9月1日,党中央决定派遣一支部队挺进华南,深人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10月,党中央决定由王震、王首道、王恩茂等8位同志组成军政委员会,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简称南下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率领5000人从延安出发挺进华南。在南下途中,与敌作战大小数百次,历经艰难险阻,于1945年9月抵达广东南雄地区。这时,日军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正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我军,内战迫在眉睫,党中央命令南下支队立即北返中原解放区。1946年8月31日,部队由中原突围北返延安。

    抗战胜利后,王恩茂率部离开延安到达晋绥吕梁地区,先后担任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政委01946年至1949年间,王恩茂率所部参与了延安保卫战、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的解放战争,同国民党作战上百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恩茂率部进驻新疆,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恩茂受到林彪和“四人帮”的迫害,被贬为安徽省芜湖地委副书记。他向毛泽:东主席写信要求回部队工作,1974年他调任南京军区副政委。“文革”结束后,王恩茂调任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1981年,新疆地区因民族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安定因素,不少干部要求王恩茂回新疆工作。10月,经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推荐,经军委主席邓小平批准同意王恩茂再度进疆。他二话没说,服从党中央的决定重返新疆。他在新疆前后两度工作时间长达30年。

    王恩茂在新疆把工作重心放在团结少数民族与发展新疆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整个新疆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呈现出民族团结、汉维和睦的气氛,新疆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王恩茂也因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

    1983年至992年,王恩茂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王恩茂仍关心着新疆的进步与发展,他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功勋卓著的谭启龙

    谭启龙,1914年生于象形乡黄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幼年时父母早逝,他成了孤儿,1927年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使他不畏艰难险阻,屡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谭启龙担任了一系列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职务。他实事求是,把握全局,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表现了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全盘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成立,谭启龙任少共湘赣省委副书记、湘赣省少先队总队长。他领导组织的少先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显著。1933年他调湘鄂赣苏任湘鄂赣省委常委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他与其他湘鄂赣省委领导在湘鄂赣边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受中共东南局振遣,潭启龙先后在中共赣东北特委、中共苏皖特委任领导职务,他领导特委积极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发展、壮大抗日武装。1939年12月,他调任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领导苏皖区党委建立和健全党组织,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各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就。随后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工作的3年多里,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到1945年夏,浙东抗日根据地已拥有400多万人口,1万多人的抗日武装,成为华中8大战略区之一和抗战胜利后我党公布的17块解放区之一。他本人也多次受到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浙江省委表彰。

    在解放战争中,谭启龙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政委,率部南征北战,相继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等重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10月,谭启龙任中共浙江省委穷—书记。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他领导全省人民进行剿匪、反霸、土改和恢复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1954年4月他调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这时的谭启龙已具备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具有把握全局、全盘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我党一位成熟的政治家、革命家。但他工作中始终深人实际,注重调研,善于发现典型、推动全面。1957年他发现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依靠集体的力量,展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战胜了穷山恶水,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他及时组织人员总结厉家寨的事迹和经验。后来,国务院授予厉家寨乡“英雄战胜了穷山恶水”的特等锦旗奖,从而为全省、全国农业战线树立了一面旗帜,推动了当时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1年2月,谭启龙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同年4月继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省政协主席,济南军区第一政委。

    “文革”初期,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远见卓识,在1966年8月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他发言提出当前既要抓革命,也要促生产的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随着“一月风暴”在全国掀起,谭启龙被打成“走资派”。1972年,他在毛泽东的关心和支持下,先后调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粉碎“四人帮”后,他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青海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为拨乱反正、进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积极进取,勤奋工作。1985年夏,他从党的利益大局出发,退居二线,担任四川省顾问委员会主任。1985年10月,他又主动卸任,再次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谭启龙是中共第八、九届候补中央委员和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和十四届中顾委委员。

    文武兼备的李立

    李立,1907年2月生于著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三湾村一个贫农家庭。幼时因家境贫寒,他只在私塾读了3年书。15岁起,他便下地种田、上山伐木、执篙放排。1927年10月3日,他有幸在三湾枫树坪聆听了毛泽东对改编后的工农革军所做的向井冈山进军的重要讲话,受到深刻鼓舞和教育。从此,他投身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李立努力挤时间学文化,勤练笔,从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红军战士,逐步成长为党和军队中才华横溢、大名鼎鼎的作家。

    在革命队伍里,李立渐渐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无论是在昼夜行军的征途,还是在战火纷飞、与敌酣战的日子,他都要挤出时间写日记,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日积月累,他很快提高了写作能力;并为他以后进行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生动的素材。

    激发李立萌发创作热情、坚定走业余文学创作之路的决心,是从1942年读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开始的。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把革命的文艺看做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李立从中认识到,革命的文艺作品也和枪杆子一样,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而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不但要会武,而且还要会文,只有文武兼备才能更好地为革命事业工作。他想到自己多年来金戈铁马,耳闻目睹到许多惊天动地的革命事件,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果自己能用文学形式把他们反映、表现出来,不是很有意义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此,他在戎马征程中,抓紧时间更加刻苦学习,集中攻读一些文学书籍。此时,他又珍惜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文艺理论。有辛勤耕耘,就有可喜收获。李立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基本掌握了文学创作的方法。    .

    一夜,李立心潮澎湃,难以人眠。他回忆起自己参加革命的艰难经历,特别是红二方面军长征时勇渡金沙江的惊魂动魄的艰险场景,宛若一幅幅鲜活的图画在他的脑海里闪现,历历在目。1935年4月上旬,红二方面军欲强渡金沙江上游的石鼓渡口。这里江阔水深,激流凶险。江对岸有敌军封锁,后有敌人尾追而来,形势万分危急,可当时红军没有一条渡船。红二方面军首长决定挑选熟悉水性的人员组成突击队,泅水夜渡,李立是其中的一员。突击队员们冒着危险,劈波斩浪,终于渡到河对岸。李立此时还凭着以往的经验,提出扎木排渡江的办法,让整个部队摆渡过了江。

    李立想着这些艰险的往事,觉得如果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记述出来,一定很感人、很鼓励人;很快,他完成初稿·,修改两遍后,投到延安的《解放日报》。没过多久,这篇题为《勇渡金沙江》的文章在报纸副刊上发表,受到读者的好评。此文是他的处女作,全文发表后,更增强了他创作的信心。

    1945年,李立随三五九旅踏上南下抗日的征程。他充分利用时间,先后创作了(最后‘只船》(四十八天》等以南下支队生活、战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四十八天》后来作为战士文学的代表作品载人中国文学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立先后担任了中共吉安地委书记、中南局组织部部长等职。繁忙工作之余,他还创作了10万余字的纪实文学《转战南北》。    ’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历任地委、省委主要领导职务,政务繁忙,仍坚持创作。1981年,他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3年至1991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职务期间,李立利用闲暇时间,先后完成了《革命摇篮井冈山》《远征万里》《天翻地覆》等反映革命战争生活的作品。1990年已是83岁高龄的他,又以自己一生革命历程为题材,开始创作一部20余万字的传记文学《忆征程》。1997年7月,作品问世后,好评如潮。这位从井冈山走出来的为革命胜利、祖国强盛奋斗一生的老红军,在业余文学创道路上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一身正气的刘俊秀

    刘俊秀,永新象形灌塘村人。1904年出生于雇农家庭。幼时他无钱入学,每日为私塾先生砍柴一担,得以读书45天。学过裁缝,当过长工,放过木排,饱经生活的苦难,1926年他毅然投身革命。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刘俊秀辗转奔波,历经了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生死攸关的严峻时刻,,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居于顺境,他始终永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一身浩然正气长存。

    1934年7月,刘俊秀由中央派回湘赣工作。不久,开始长征,他任红六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6年4月底,红二方面军在贵州石鼓圩强渡金沙江,他奋不顾身,成为泅渡夺船的第一人。1936年6月,他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工作,对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错误言行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不久受打击,降为干事,再调到连队当兵,但他始终不屈不挠。之后,他恢复职务,1937年1月,刘俊秀率一支350余人的游击队进祁连山,冰天雪地,弹尽粮绝,敌骑兵反复“追剿”。他率队昼伏夜行,边打边走,克服重重困难,途经青、甘、绥、宁、陕5省,历时3个月,长驱6000千米,1937年4月底,终于到达延安。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在马列学院讲党的建设,以此为例,高度赞扬刘俊秀对党的无比忠诚。

    解放战争期间,刘俊秀奉命赴东北,在吉林省历任省委民运部长、省委委员、地委书记等职。他亲率工作队到乡村抓点,全身心投入到解放区的土改与支援前线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后,刘俊秀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兼第一任组织部长。他任人唯贤,公正廉明,要求严格,与人为善,从不挟嫌报复,对己要求更严,从不文过饰非。

    20世纪50年代,他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农业,跑遍全省山山水水,写下了82个县的调查材料。他熟悉农业,了解农村,热爱农民,积累数十年的经验,著有关于南方水稻生产的《五个适时,五个合理》一书,对指导当时全省农业生产作用颇大。毛泽东曾赞他为“农业专家”。    ·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上海华东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读了张春桥撰《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他忿然而言:“简直乱弹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法权什么时候搞到一块去了?这根本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嘛!”一语中的,使张面红耳赤。“文革:时期,他亲自打电话问康生:“戴高帽是文斗还是武斗?”康说:“不算文斗,也不算武斗。”他愤而斥康:“你这是折衷主义,你下来尝尝这种滋味。”他遭到围攻时,有人称他为“黑帮”,他回答说:“我是红帮!”有人逼他承认反革命,他回答说:“我是反“反革命”的。”言如其人,掷地有声。

    回江西工作的30余年中,刘俊秀除担任上述职务外,还历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等要职。

    投身革命60年,他身经百战,历尽艰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恒以工作为重。在江西主持兴建赣抚平原渠道、柘林水库、万安水电站等大中型水电工程,他把毕生的经验概括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大公无私,克己奉公,作风民主,联系群众,努力工作,完成任务”,以之教育干部和子女。

(来源:永新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