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中的永新》第十六期:萧克将军情系花溪连
1933年下半年,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府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共”方针,出动100多万部队对中央苏维埃红军进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在这次反革命“围剿”中,湘赣省委所在地永新县城被国民党反动军队攻占。以任弼时为书记的湘赣省委撤离到了花溪、象形一带,居住在花溪刘氏大祠堂。
1934年年初,任弼时、萧克、王震等奉中革军委命令,决定萧克率红六军团17师的红军部队,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北上阻击敌人,无奈与国民党军队兵力十分悬殊,受挫而归。3月27日到花溪、象形、黄冈一带休整。这时,红军屡战失利,部队大量减员,苏区地域日渐缩小。就在这历史严峻的特殊时刻,花溪村(当年包括花溪、汪家、洪家、莲塘、罗烟背、七郎庙等自然村)党支部和苏维埃政府开展扩红运动,积极组织动员全村人民参军参战,刘智瑞、刘富良、刘克明、刘智元、刘圣其(卓生)、刘桂林、刘智雄、刘建周等120多名青壮年,集体报名参加红军。4月1日早晨,萧克将军在居住的刘氏大祠堂左侧操场上,宣布成立“花溪连”,刘建周任连长,刘智雄任党代表,隶属萧克任师长的红17师49团。开创了我党建军史上一村参军人数最多的壮举,彪柄史册。另据2019年5月朱凡心编撰的《最后的红军——红六军团幸存者名录》一书中,刘富良、刘克明的回忆记载,花溪村当年先后参加红军的有287人。
随后,花溪连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领导指挥下,边训练,边打仗,英勇地参加了沙市阻击战、松山保卫战和钱市街、金华山歼敌战等,刘卓立、刘页玉、刘良玉、肖明忠、肖苟仔、彭笃文、刘玉降、刘拨华等英勇地牺牲。
1934年7月间,当花溪连准备开往坳南牛田村集中西征时,花溪村里出现了妻送郎、娘送仔、儿女送爹娘的热烈动人的情景。年纪34岁已娶贺秋莲为妻,并生有义隆(官友)、清妹、义友(冬友)二儿一女的花溪连排长刘卓生,紧紧抱住妻子的手,信念坚定地说:“孩子娘,好好把儿女抚养大,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秋莲大妈听了眼含热泪鼓励丈夫说:“好!勇敢杀敌,我等你回来。”三个儿女也紧紧抱住父亲哭喊着:“爹爹,你一定要回来!”
1934年8月间,花溪连从花溪村到了牛田村集中后,随红六军团突围西征走上了漫漫长征路。他们在红17师师长萧克的领导指挥下,连续击破了国民党军在泰和、遂川、桂东等地的四道封锁线,征战湘军、贵(川)军,行程5000里,经历战斗47次,红六军团9758名将士仅存3300余人(含伤员300余人)。10月24日,在湖南印江县木黄与贺龙、关向应、夏曦率领的红三军会师,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并在湘鄂川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创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11月19日,花溪连又随红二、六军团主力从湖南桑植地区出发进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树皮、喝雪水,经受了人间史无前例的艰难困苦,行程2万里,作战150次,大部分人都牺牲在长征路上。长征到达延安后,花溪连所属红六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二O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他们是冲锋在前的敢死队。抛头颅,洒热血,南征北战,前赴后继,英勇杀敌,与日寇作战282次,花溪村参加红军的将士大都血染疆场。
1949年7月,张国华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解放永新,有二个连队的解放军追敌来到花溪村,当时村里传开了“当年的红军回了村”。日盼夜想红军回来的贺秋莲大妈,跟其他花溪连的亲属们一样,带着自己三个儿女站在居住的六家祠门前,盼望着丈夫卓生哥的到来。等啦,盼呀!三四天过去了,都不见卓生哥的人影。厚实纯朴的秋莲大妈那会知道,她心爱的丈夫早在1934年突围西征途经贵州时,带领全排战友冲锋杀敌时,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因流血过多而壮烈殉国。刘智雄、刘建周、刘顺姬、刘洪昌、刘凤章、刘长先、刘见初、刘瑞生、刘益卿、刘香九、刘福生、刘清山、周桂芳、马水清、周细大、胡苟仔、肖汉里、彭迪奎、彭年祥等200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长征路上。1950年,马健任县长的永新县人民政府给他(她)们送来了革命烈士证书和革命烈士光荣牌。花溪连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后调查证明,花溪村参加红军的幸存者只有十多人,他们是:曾任总后白城办事处副主任、高级机械学校顾问(正军职)刘智瑞;新疆乌鲁木齐军分区副政委兼党委副书记、新疆军区政治部顾问(副军职)刘富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新疆自治区农垦厅厅长刘克明;在延安抗大中共中央特训班学习后派回中共湘赣省委政治保卫局任特务队队长、永新县粮食局副局长刘智元;红六军团模范师某连指导员、永新县禾川镇镇长刘少勇;新四军某部营长、永新县供销社主任刘炳先;359旅8团3营10连连长、回乡当农民的贰等乙级伤残老红军刘桂林;长征到达延安后,因伤病1943年回到花溪村的长征干部刘秋角;还有因伤因病等缘故从红军回村的刘恭进(秋太)、刘明章、刘怡里、刘进生等。
英雄的“花溪连”及其英烈们,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的英名早就铭记在《永新县志》、永新县革命烈士纪念锦名册和永新县革命烈士陵园里,雕刻在花溪村的革命烈士牌上。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六军团的卓越领导人(军团长)萧克将军,更是把花溪村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时刻惦记着花溪人民,情系着“花溪连”。
1954年11月间,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军委训练部部长的萧克将军,轻骑简从来到永新县,在花溪村还没有修公路通车的情况下,由时任永新县政府副县长吴隆开、秘书刘啓文等陪同,骑马来到花溪区花溪村。萧将军不顾一路辛劳,当即找来“花溪连”老战士、回乡当农民的老红军刘桂林带路,风尘朴朴地在花溪村察看了一圈,走进他曾经居住过的花溪刘氏大祠堂和左侧成立“花溪连”的练兵操场,深情感慨地对陪同的同志说:“我萧克回到家了,当年花溪人民涌跃参军参战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花溪人民真好啦!我萧克没有把花溪连的战友都带回来,真对不起花溪的父老乡亲咯!”
陪同到花溪村的刘啓文说:“唯有牺牲多壮志”,革命是神圣壮丽的事业,参军打仗总会要死人,花溪人民的牺牲是伟大光荣的,萧将军不必自则。
当萧克将军一行路过刘景芙(号老官)家住房屋时,看到墙上面当年红17师刷写的庆祝永丰龙岗活捉敌师长张辉赞的标语时,萧将军停住了脚步,走到墙边凝神仔细观看后说:“清晰可见,保护得真好,花溪人民对红军最亲”。
接着,萧将军一行经过四房罗新塘刘朝芳家门前时,当地老人刘明眼、刘呈辉看到萧将军后,大声呼叫:“萧克师长回我们花溪来了!”萧将军微笑着给老人们招手,向他们问好。而后,继续往花溪人民正在修建的程塘水库走去。
萧克将军健步来到工地后,当他走近人群大声自我介绍说:“花溪村的父老乡亲们,大家辛苦了。我是当年率领红六军团红17师住在你们村里,领导打国民党反动派,并宣布成立‘花溪连’的萧克,你们当年都喊我‘萧师长’。”
可是,那时参加修水库的人大都没有见过萧将军,就一时没有反过神来,吴隆开县长赶忙说:“这是我们的萧克将军,从北京专程来看望慰问花溪村的父老乡亲们。他是当年花溪人民非常熟悉的萧克师长。”
吴县长讲话时,萧克将军便摘掉自己头上的帽子,露出光鲜的头。吴县长话音刚落,将军急忙笑着大声说:“我就是萧秃头,你们应当认识的萧克啦!”
同时,刘桂林也走到一起参加过松山阻击战后留村的刘怡里,刘进生身边,告诉他们说:“萧克师长回村来看我们了”。于是,刘怡里、刘进生如梦初醒,两人才同声大喊:“是萧师长!”“萧克师长回来看我们了!”“首长好!”这时,程塘水库工地热闹欢腾了起来,参加修水库的人们跑着跳着,蜂一般地涌到了萧克将军的身旁,纷纷向萧将军致敬、问好。
萧克将军也跟涌来的乡亲们一一握手,敬礼、问好!亲切交谈,问寒问暖,并一起参加劳动,挥汗挖土,运土筑坝,水库工地为萧将军的到来欢欣鼓舞,你追我赶,干得热火朝天。
休息时,萧克将军把参加过松山战斗的老战友刘桂林、刘怡里、刘进生叫到埧旁一起照了相。从工地回到花溪村里后,萧将军又跟村里的老苏区干部、村干部开座谈会,详细询问村里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会后一起合影留念。
从花溪村视察回到北京后,萧将军想到这次亲见花溪村交通不便,人民生活贫困,仍然煤油点灯,刘怡里、刘进生等老战友和花溪不少父老乡亲,寒冬腊月打着赤脚修水库,深感不安。不久,萧克将军就给花溪村送来了一台发电机和一台柴油机,让花溪人民照明用上了电灯。同时,送来了一批高筒胶鞋,让花溪村生活困难的农民冬天穿上不受冻。
1991年10月9日,开国上将萧克将军参加庆祝湘赣省委成立六十周年大会并视察永新时,因故没有再次前往花溪村,但在永新宾馆热情会见了花溪村的长征干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刘智元的遗霜段苏娥,并于当晚11时挥毫为“花溪连”题词:“花溪连是花溪人民的骄傲。花溪人民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做出过大的贡献。今天,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把花溪建设得更好。”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六军团卓越领导人萧克将军,对“花溪连”的高度赞扬。
如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花溪村近5000村民,正在永新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旗帜,牢牢记住萧克将军“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把花溪建设得更好”的嘱托,脱贫摘帽后,继续在大力开展振兴乡村建设中,打开新局面,夺取新成就,以告慰萧克将军对花溪人民的深情厚意,实现“花溪连”革命英烈们的殷切期盼,让花溪人民从小康奔向富裕,迈向更幸福的明天。
(来源:永新视听)